摘要:深夜的办公室、24小时运转的工厂、不打烊的便利店……当“两个人轮流上24小时的班”成为某些行业的常规,两单人轮流上24小时的班:这种工作玩法真的能“扛住”吗 两人轮流报数 每人只能报1或2,和是20

深夜的办公室、24小时运转的工厂、不打烊的便利店……当“两个人轮流上24小时的班”成为某些行业的常规操作,这种极限排班制度正在掀起职场人的生存焦虑。高强度的人力压缩背后,究竟是企业降本增效的“妙招”,还是对员工健康的隐秘透支?
一家连锁超市的店员透露,两人轮换24小时值守的模式已成常态:“白班同事下班后,我要独自处理补货、收银和夜班清洁,第二天早上再交接给下一个人。”这种看似“无缝衔接”的排班,实则让员工陷入昼夜颠倒的循环,有从业者自嘲:“生物钟比跨国航班的空乘还混乱。”
急诊科医生指出,长期处于这种工作节奏下,人体褪黑素分泌紊乱、免疫力下降的风险骤增。某物流公司曾曝出员工连续值夜班后突发心梗的案例,而更普遍的是,疲劳积累导致的操作失误率在凌晨3-5点达到峰值。当“两个人轮流”变成“两个人硬扛”,效率与安全的天平正在倾斜。
尽管部分企业强调“自愿选择”和“高额夜班补贴”,但人力资源专家警告,这种排班模式可能触碰法律红线。根据《劳动法》,即便采取轮班制,劳动者每月延长工作时间仍不得超过36小时。当“两个人轮流上24小时”成为固定安排,企业或许正在刀尖上跳舞。
随着“夜经济”催生更多24小时营业场所,这场关于人力极限的博弈仍在继续。有餐饮店主尝试智能排班系统,通过AI动态调配三班人手;也有便利店开始试点四班三轮换制度。当社会机器永不停转,如何在效率与人性化之间找到平衡点,或许比简单计算工时更重要。